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节 (第4/4页)
声道:“如今突兀和女真铁骑已经兵临城下,而京师防务空虚,当如何御外敌,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正统皇帝之前早已与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诸位重臣商议过多次了,虽然反对的人很多,可他还是决定南迁避难,而这次朝会的目的就是想议出一个他自己想要的结果来——南迁这么大的事情,是要背负骂名的,皇上自己也不愿承担这么重的骂名,这个提议由臣子提出来,正统虽然不能把自己择干净了,可是他的责任也能小一些。后世史官笔下也能手下留情一点儿。 那时候官场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揣摩上意,皇上有南迁的意思,下头的文武百官定然引经据典,为他南迁找出各种合理合法的依据,这也是正统在这种危急时刻还要召开大朝会的真正动机。 正统的话刚一落,便有人出班上前禀奏:“臣,钦天监监正张宁有本上奏!”钦天监正官位不高,却是今天最适合建言南迁的人。他本也是萧党中人,昨日就得了吏部尚书萧宗昌的耳提面命,所以今天皇上的话一落,他就蹦了出来。 正统皇上见出来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有些微微奇怪,便道:“爱卿有何事禀奏,速速奏来!” 张宁大声道:“启禀皇上,臣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因此,臣建议陛下即刻动身,迁都南京!” 正统皇帝一愣,借助子虚乌有的天命之说,岂不是正好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这正是南迁的最佳理由啊。这么一说,他看向张宁的目光就柔和起来。 他微微点头,又问道:“其余众位爱卿可有别的看法!” “臣以为,张大人所言极是。如今京师空虚,突兀、女真两部兵马足有6万骑兵,身经百战,京师绝难守住。不如迁都南京,再调西北边军回师勤王,西北军若胜,皇上再回驾京师,若不胜,皇上保存文武重臣,朝中精英,日后也可徐徐图之!”说话的正是吏部尚书萧宗昌。 “臣附议!” “臣附议!” 见萧宗昌如此一说,萧党众人纷纷附和,杨培实列在文官班中,心头一片沉重。他是不赞成迁都的,突兀和女真联军虽然厉害,但毕竟只有六万军马,皇上若是坐镇京师,上下一心,未必就不能退敌,可是皇上自从召见了居庸关逃回来的守将毕吉,毕吉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行,将女真兵形容得雄壮如狮虎,个个力大无穷,百余骑兵便可战胜大楚千名训练有素的战士,再加上他又买通了太监帮他说话,皇上被毕吉所描述的女真骑兵的骁勇吓破了胆子,加上得知了京师驻军只剩下老弱病残,更是坚定了南迁的决心。 萧宗昌这奸人不过是推波助澜以邀圣宠罢了。 只是杨培实却深知,一旦放弃京师,那么整个北方将尽数落入少数民族之手,没有了险要地形作为凭依,谁能挡得住突兀和女真的铁骑,大楚只能依靠黄河一线垂死挣扎,等于是半壁江山拱手送人……百万人口将在铁骑之下被蹂躏…… 萧宗昌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国家而是他自己罢了。反正到了南京,他还是吏部尚书,还是天官,小朝廷毕竟也是朝廷…… 为了力劝皇上打消南迁的念头,杨培实带领内阁几位忠贞之士在御书房外面跪了一天一夜,只是皇上听了太监们和萧党的话,胆气已失,说什么也不敢留在京师御敌。 杨培实正要出班,冒着得罪皇上的危险再进谏一次,忽然听见一个凛凛然激越的声音响起:“建议南迁的人,该杀!”只见叶邑辰蟒袍玉带,龙行虎步,走在大殿中间跪下,声音朗朗:“皇上,京师乃是天下根本,一旦放弃,半壁江山从此不保,皇上您若真当如此,又有何面目去见戎马一生,九死一生方才打下这大好河山的列位祖宗!臣弟身为太祖子孙,绝不愿苟且,若皇上南迁之心不改,臣弟愿留下来独守京师,誓与京师共存亡!” 叶邑辰语气咄咄逼人,皇上竟然不敢和他凛冽的目光对视。他即位已有八年,自然知道太宗皇帝得位的真相:太宗皇帝毒死了当年的太祖皇帝,杜撰了传位诏书,这才从太祖手中夺得了皇位。 这天下,本该是太祖一支的,这皇位,本来应该是叶邑辰来坐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