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6节  (第3/3页)
尽皆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讲道理,以前看三国演义看到吴蜀撕逼的时候,蠢作者就很想问了,大魏为什么不趁机捞点好处啊?做得好点都能一统天下了啊!三国前期,魏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就是这个啊!    然后看了一下史料,哦,二丕太天真了,被二谋忽悠过去。虽然后面有出兵,但是陆神君——也就是陆逊哥——他没上当,我魏坐失良机。    然后等到二丕含怒出兵的时候,人家都休整好了,人家还特么刚撕逼完,因为知道你魏厉害还又冰释前嫌了,于是二丕出兵只能是带着大军出门旅游一趟。    唉,二丕啊,你说该说你什么好呢?    第99章 兵    曹丕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转而……联孙抗刘。    没办法, 不是他不愿意选择更好的方式,之前刘备在称帝之前,为了支持三方势力里最强的曹魏势力的支持, 也是派人来示过好的。    但是, 因为刘备用的由头和曹操的薨逝有关, 曹丕就不太高兴, 再加上他对刘备势力的恶感,才会导致刘备争取曹魏势力支持无望,干脆自己称帝,然后发兵攻打孙权报仇。    如果曹丕可以没脸没皮一点,发挥正确的政客风范, 死皮赖脸地对刘皇叔千里送, 那也没问题。    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曹丕舍不舍得了脸, 而是刘备愿不愿意接受。    是的,人家蜀汉章武皇帝刘玄德现在已经不愿意和曹魏玩了。    狂暴状态的刘玄德表示江东必须死, 曹魏咱先等着, 日后走着瞧!    曹二丕:对不起, 我选择孙二谋。    联孙抗刘其实还是有好处的, 等到刘备大军一败, 曹军若是要趁机进攻刘备,将蜀中收入囊中也是有可能的,若是孙权再次反水,呵呵, 那个时候是蜀汉再次增兵与孙权联合快呢,还是魏军先把孙权的兵马干翻快呢?    其实再怎么样,也比作壁上观的选择要好,刘晔捏着鼻子认下了曹丕的选择。    之前他和曹丕互不相认,为到底选择帮助哪方争得太厉害了,结果最后王朗干脆站出来和稀泥,弄了个作壁上观、两不相帮出来,刘晔其实是很崩溃的。    正所谓退而求其次,刘晔这回认了。    而且这样一来,之前议论纷纷的要不要给孙权加封吴王也不用再讨论了,曹二丕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孙二谋,为了表示他们两家的亲密关系,他准备派兵相助,至于敕封什么的,哈哈哈,都已经派兵了,还要什么敕封?    曹子桓:二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孙仲谋:mdzz。    曹魏最终出兵,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曹丕改主意的事情也被人挖了出来,司马师一时名声大震。    支持他的观点的士人纷纷称赞他:社会我师哥,人帅主意多。【大雾】    但是不支持这么做的人,阴暗地希望最后这个做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开了历史先知挂的司马师:呵呵,有本事你们就来打我啊!    因为曹丕都已经写了《报荆州牧孙权书》以资鼓励,还派兵相助了,所以在刘备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没有乞和。    就算孙权想求和,估计曹丕也不希望看到他能成功吧。    当然了,就算他求和了,刘备的反应应该还是会和历史上一样,拒之不理的。    刘备几乎是倾国而出,所用人力巨大,若是像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之时一样,曹魏只是在一边作壁上观。    在此期间,曹丕对刘备的统兵能力做出了一个评价“备不晓兵”,根据是“树栅连营七百余里”。    不过从老爹那里知道真实情况的司马师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继续吹曹二丕同学允文允武,在幼年即随军征战的生涯中积累了丰厚的军事知识了。    事实上,所谓的连营七百余里并不是说刘备把兵力大规模分散到了七百余里,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虽然刘备因为江东势力的大都督陆议——是的,陆逊本名是陆议,后来改名是因缘际会兼之孙权赐名,原名是议,可以从他的字“伯言”看出来,现在这位还用着他的本名呢——坚守不出而不得不分散部分兵力,保证后备以及寻找突破口,但是他大部分的主力不对都是在最前线放着的,也就是说,从正常情况来看,刘备在军事方面并没有犯什么常识性的错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