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投机者_第33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5节 (第4/4页)

岩反攻,同时命令军直属团在前黄建立阻击阵地,命令二十八师和四十九师立刻撤出阵地,向淝河转进。

    董钊和周士冕接到命令后有些慌了手脚,一遍在心里埋怨樊崧甫,一边手忙脚乱的撤退,二十八师正与张台子渡口的日军搅在一起,很难撤下来。董钊仔细衡量后感到有些麻烦,要求樊崧甫派兵接应,可樊崧甫回电手中无兵,现在军全线都在激战,董钊拿着电文气得浑身发抖。当面日军的攻势依旧猛烈,这种状况下撤军有可能导致部队全面崩溃。

    董钊思量再三,没有办法,下令由三团断后掩护,其余部队立刻向淝河北岸撤退,只要退过淝河就是胜利,命令一下,董钊扔下部队就走。

    董钊这一走部队立刻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各部队夺路而逃,向淝河边狂奔。黑暗中,二十八师崩溃了。

    右翼中国军队撤出战场让谷寿夫大喜,他没有命令十一旅团跟踪追击,而是让他们向中央战线的侧后迂回。

    二十八师放弃阵地的后果立刻显示出来,正在设法后侧的四十九师突然受到来自侧翼的攻击,全师立刻慌乱起来,没有多久,部队迅速崩溃,周士冕只带了几个卫士就向后跑。

    中路和右翼出乎意料的崩溃了,让樊崧甫又惊又怒,可此刻他又全然没有办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直属团的阻击上。好在直属团没有让他失望,他们在前黄死战不退,拼死阻击尾追而来的黑岩和坂井,他们的阻击牵制了日军的行动,让大部分二十八师和四十九师的官兵逃出日军的追击。

    为了挽救危局,樊崧甫向南线总指挥李品仙求援,同时命令唯一保持完整建制的九十二师立刻在小柏家建立阻击阵地。

    李品仙闻报,心中又惊又懊悔,早知如此就该断然后撤,放日军过淮河。为了避免战线的全面崩溃,李品仙急调正在休整的五十一军立刻在淝河对岸建立阵地,同时命令于学忠派出不少于一个团的兵力在淝河南岸的横岭建立阵地,接应四十六军各部。同时下令二十三集团军,十一集团军各部与日军脱离接触,大踏步后撤。

    邓锡侯没有立刻撤退,而是在吴郢建立了一道阻击线,以陈鼎勋的四十五军断后,交替掩护,边打边退,最终在刘台子渡过淝河,全军完整无损。

    十一集团军在怀远与第三师团隔淮河作战,这个战场距离较远,相对独立,韦云淞有充裕的时间阻止后撤。

    到第二天下午,日军全线越过淮河,向淝河追击,樊崧甫的警卫团包括团长在内的大部官兵战死,谷寿夫乘胜追到淝河边,随即展开部队准备强渡淝河。

    与淮河相比,淝河只是一条小河,可河两岸的船只早被中国军队控制,谷寿夫一时找不到足够的船送部队过河,只好暂时停在淝河南岸,樊崧甫这才有机会喘口气,收容整顿部队。

    大崩溃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士兵信心的打击,樊崧甫估计没有十天的整顿,四十六军无法上战场,李品仙干脆让他们撤到解(旁边有…水,下同)河北岸休整。

    吃了这样一个大亏后,李品仙决定迅速与日军脱离接触,在解河重新组织防线,同时更升的吸引日军北上,七月十二日,李品仙下令放弃淝河防线,全军后撤到解河北岸。

    同日日军渡过淝河,兵临解河南岸,羽田将指挥部前移到蚌埠,三个师团在解河南岸停下脚步,中国军队带走了解河两岸的所有船只。

    也就在这一天,卢汉率领的五十八军抵达合肥,李宗仁给羽田设下的圈套开始成熟。

    求月票支持................

    求月票支持................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二章津浦路防御战第八节南线(五)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二章津浦路防御战第八节南线(五)

    李品仙对四十六军的崩溃耿耿于怀,待战线稍微稳定之后,立刻向战区司令部提出查究四十六军崩溃的原因。李宗仁收到这个烫手山芋有些哭笑不得,四十六军是中央军,要处置他们,没有老蒋的点头是不行的。可问题已经暴露了,他只好把庄继华找来向他询问解决的办法,没想到庄继华的态度比李品仙更坚决。

    “没有二话,严查,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是指挥官的责任,津浦路战事正在紧要关头,千万不能一时手软,造成众将的松懈之心。”庄继华一上来就摆明态度。

    “文革,他们都是黄埔出来的,委员长的学生。”李宗仁心中苦笑,这些天子门生岂是说查就能查的,倒不如暂时摁下,给个以观后效的处理。他找庄继华来本来是想卖给好,解除因为五十八军的使用问题造成的隔阂。

    “董钊和周士冕都是我在黄埔时的同学,可现在不是时候,如果不查他们,以后怎么办?”庄继华反问道,五战区大部分是杂牌部队,如果四十六军的事引发骨牌效应,后面的仗就别打了,而且,庄继华经过牛行一战后,深恨那种抛下部队的指挥官,当年程潜和王柏龄的行为让第一师差点全军覆灭,所以在南京撤退时,他反复强调各级指挥官都切实掌握部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