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1节 (第3/5页)
亲自指挥的八十五军和十三军的顽强阻击,在他们的掩护下,张自忠关麟征率领残部向砀山撤退。 汤恩伯指挥八十五和十三军在义安山大规模阻击了安藤利吉三天,三天时间里,义安山周边十余里激战不断,血流成河,炮声彻夜不停,双方士兵舍生忘死的拼杀,高级将领伤亡的报告频频出现,八十五军阵亡两个团长,十三军阵亡一个旅长,营连长以下伤亡无数。 八十五军和十三军的伤亡是值得的,北线部队在日军突破后经过初期的混乱,终于在七十八军的支持下稳住阵地,一零二军在三天里抢渡黄河,孙震率领全军登上黄河南岸,随即向定陶曹向撤退。 随着一零二军的南渡,运河前线的大规模防御终于结束,各部队开始逐步后撤。而黄河以北,薛岳指挥七十一军、七十二军和二十三集团军发起的反攻依旧如火如荼,有力的牵制了尹东南下步伐,缓解了南岸徐祖贻的处境。 本间统帅的两个半师团在前期作战中伤亡巨大,根本无力突破一零一军的防线,尹东以三十七师团加入本间董口包围圈,自己率领一零一师团在东明强渡黄河,与胡宗南和安恩甫激烈交战,胡宗南和安恩甫以重大牺牲将日军阻止在南岸滩头阵地上。 各部的苦战,终于给庄继华赢得时间,一零二军过河后,庄继华开始命令部队大踏步后撤,一零一军和第一军断后担负其掩护全军的任务。 中国军队连续放弃东光、鄄城、菏泽、永城、定陶等山东西部的所有城市以及江苏的沛县、丰县,战略要地安徽砀山,撤到河南境内的商丘、民权、虞城、安徽的毫洲。 日军士气高涨,继续穷追不舍,伊东政喜指挥两个师团和本间的残部一同经菏泽向民权进攻;筱冢义男率领五个师团(留下一个师团驻守济宁一带)分两路压向成武、单县,共济商丘;山下奉文与谷寿夫合击永城得手后也分兵两路,谷寿夫继续西进攻击毫洲,山下奉文则北上,与从徐州杀过来的安藤利吉(兵力三个师团,三十七师团驻守徐州、枣庄、临城等地),夹击砀山夏邑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孙桐煊第三集团军、庞炳勋四十军、汤恩伯二十军团以及新二十二师和新三十八师。 局势依旧万分紧急,中国军队依旧没有摆脱被动。 商丘以西的,王汶庄,平静的村庄忽然涌来大批士兵,这些士兵立刻将庄内外住满,整座村庄迅速变成一座大军营,穿着各种服装的军人们在村庄内来去匆匆,村南头的王家祠堂附近更是戒备森严,进出的都是些穿黄尼子军装、匆匆忙忙的军官,屋顶上到处都是长短不齐的天线,整个祠堂肃杀森森。 “不行,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反击,打乱日军的部署。”庄继华紧张的注视着地图,看着地图上日军的行动,按照他的理解日军应该在他们退入河南之后,就停止进攻,转入休整,毕竟他们占领了徐州,可消耗也不小,保守估计六十五万日军的损失也有二十万。其中三分之一是黄河两岸的本间部队。 可是反击的兵力从那来呢?各部队都在匆忙后撤,这些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损失也很大,虽然具体数字还没统计,可最少也有二十多万,庄继华根本不敢设想战损比低于日军。 思考半天,庄继华最后还是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他亲手训练的四十九集团军和中央军德械师为基础的部队身上。 “命令孙连仲必须坚守单县七天,孙桐煊必须坚守曹县七天,命令四十九集团军和七十八军迅速后撤到商丘集结;命令二十军团汤恩伯部和四十军庞炳勋部、四十六军樊崧甫部必须坚守夏邑七天,五十九军立刻撤往许昌整补;命令新二十二和新三十八师立刻南下毫洲增援二十二集团军和五十八军,邓锡侯卢汉两部必须坚守毫洲。七十四军俞济时立刻向商丘集结。” “司令不妥,”庄继华的命令一发出,龚楚就急忙劝谏,庄继华有点意外的看着他,龚楚正色说道:“我军现在不是怎么反击,而是要设法保全部队,现在继续与日军较量,部队主力损失必大,不利于即将举行的武汉保卫战,我建议部队继续后撤,平汉线撤退,这样再退两百里,另外请求委员长将武汉外围集结的部队立刻车运许昌,我们到许昌再进行反击。” 庄继华满脸阴沉,龚楚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可也正是他必须在商丘展开反击的原因。日军如果平安抵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