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2节 (第1/5页)
而中共方面的毫不示弱,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他们的决心,一旦出现什么事,他们肯定不会退让。 “要出事,要出事,肯定要出事!”在去云南的路上,庄继华忧心忡忡的对宫绣画和梅悠兰说,他所知道的,抗战期间,两党最大分裂就是皖南事变,可皖南事变的起因和时间,他又一无所知,到底是今年发生还是明年发生呢?他在心里琢磨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什么办法,管他的。”宫绣画的语气中包含无奈,现在这个时候还想着内战,她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那有什么事,大哥,别杞人忧天了,多愁善感快赶上李清照了。”梅悠兰拿着本李清照诗词集,正看得津津有味。 庄继华没有搭理她们,致使发呆似的看着过往的车辆,新修的公路上车辆川急,这些车无一不是装得满满当当的,将那些在仰光下船,经过滇缅公路运到昆明的物资,再经过滇黔公路运往贵州各省。 远处,田野中,高原上,摇曳的野花在寒风中依旧骄傲的挺立着身姿,红的,黄的,与翠绿的树叶,交相辉映,与远方的白色山头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高原冬景。 求月票支持............ 求月票支持............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六章相持第六节救亡(一)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六章相持第六节救亡(一) 随后几个月,庄继华担心的皖南事变没有发生。但山东和华北两军冲突加剧,国军大败,朱怀冰仅带数百人幸免,山东一一五师与苏鲁战区游击支队第二支队在鹅庄发生冲突,八路军再度获胜,可真正的大战却在江苏爆发,陈y粟y指挥新四军先遣纵队八千多人与韩德勤指挥的八十九军独立第四旅总兵力共三万多人在黄桥决战,韩德勤大败,损兵折将两万多人,黄绍紘急电蒋介石指责韩德勤不听调遣,擅自兴兵,韩德勤也向蒋介石告状,指责黄绍紘拥兵自重,坐视友军失败。随着这场大败,江苏政局一遍混乱。 黄桥决战后,新四军趁机攻取海安、东台等地,在苏北站住脚。蒋介石暴怒之余,下令解除韩德勤职务,从苏鲁战区副司令降职为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任命周嵒为长江北岸防御总指挥。 山东江苏华北各处都是战败,可在安徽却获得一场小胜,李品仙在十月被调出苏鲁战区出任安徽省主席。与廖磊配合,与皖中的新四军彭雪枫部发生冲突,廖磊集中桂系精锐第七军向六支队进攻,新四军稍有接触后,脱离接触,向豫皖边界撤退。 敌后冲突加剧,国统区宣传战也就愈演愈烈,gmd吃了亏,宣传上更加不肯让步了,新华日报的问题上坚决要一百万,三厅的出版物开始受到严格清查,贺衷寒接管三厅,郭沫若被降职为副厅长。 中共方面正准备反击蒋介石的一连串动作时,汪精卫的伪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汪精卫担任伪政府主席,陈公博担任行政院长,周佛海担任宣传部长,曾仲鸣成为行政院秘书长。 为了这个新政府,汪精卫可谓煞费苦心,亲自到日本拜会了米内光政等日本政要,接受了极其苛刻的条件,终于让日本人同意由他出面组建新政府。 可没想到,新政府还没成立,和平功臣高宗武和陶希圣就携带与日本人达成的密约潜逃香港,随后在香港公布全部密约。此举让汪精卫恼羞成怒,这个条约的公布让他所谓的和平救国论彻底没了市场。 汪精卫新政府的成立让国共双方暂时停火,把矛头指向汪精卫。但底下的风云依旧激荡,新四军撤离皖中根据地后,国民党占领了这块地区,蒋介石感到江苏的部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差,必须增调一支精锐部队进入江苏,于是下令,从五战区抽调经过缩编后的四十七军东进江苏。 为了让李宗昉东进,蒋介石承诺给他补充弹药粮饷,部队恢复为甲种军建制,全军五万人,不过只能到江苏扩编,李宗昉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东进,在新年的第一天越过平汉线,进入大别山区,在大别山修正半个月后,继续东进,就在春节前抵达皖中,三月中旬在庞炳勋部的接应下,越过津浦线,进入苏中。 四十七军沿途作战三十余次。击溃日军三千多人,消灭日军一千多人,自己的损失达到两千多人。李宗昉的到来,让黄绍紘心中有了底气,四十七军可是威名赫赫,淞沪作战,断后掩护全军,济宁反攻,虞城反攻,部队功勋状就有五份,李宗昉本人也被授予过干成勋章。 中共方面对蒋介石的增兵举措感到非常担忧,陈粟的先遣队尽管发展到一万余人,可江苏的国民党部队却有近十万人,特别是新增的四十七军,骁勇善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